
原標題:「甜蜜產業」帶來甜蜜日子 來源:人民日報
「甜蜜產業」帶來甜蜜日子(脫貧攻堅高原行)
從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城出發,沿著214國道往南100餘公里,翻越海拔約4500米的紅拉山,就到了位於瀾滄江畔的芒康縣南部三鄉:曲孜卡、鹽井和木許。當下,地處瀾滄江畔乾熱河谷地帶的鹽井納西民族鄉一片蔥蘢,正值葡萄即將成熟的季節,50多歲的藏族村民益西江措和女兒巴桑旺姆正在葡萄園裡清除雜草。
遠處雪山掩映,近處葡萄滿架,行走在葡萄園裡,益西江措眼裡滿是笑意。
鹽井納西民族鄉地處滇、川、藏交界處,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由滇、川入藏的重要驛站。鹽井藏語名為「擦卡洛」,「擦」即鹽的意思,這裏因特產井鹽及其傳統製鹽術而出名。千百年來,瀾滄江兩岸層層疊疊的數千塊鹽田,為這裏的人們提供了生計來源。如今,井鹽曬制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益西江措家有5塊鹽田。以往,由於傳統井鹽產量低、銷路不好,家裡每年賣鹽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。近年來,當地政府圍繞「鹽井千年古鹽田」打造旅遊產業,遊客漸多,益西江措家的鹽田一年收入已超過1萬元。不僅如此,芒康縣利用乾熱河谷地帶海拔低、溫差大、光照充足的氣候優勢,挖掘當地150多年種葡萄、釀紅酒的歷史文化底蘊,在南部三鄉曲孜卡、鹽井和木許大力發展葡萄種植和紅酒產業,使之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「甜蜜產業」。受益於此,益西江措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甜。
「以前家裡種青稞,一畝地大約能收700斤青稞,按每斤價格1.3元算,一畝地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。」益西江措說,2014年,他把家裡的3畝土地流轉給當地企業藏東珍寶酒業作為葡萄種植基地,「一畝地一年的流轉費1800元,明年還能漲到2000元。」此外,他自己可以在葡萄基地打工,一天工資150元,一年能工作200天左右,收入大大提高。近兩年,妻子擁宗拉姆在村裡做保潔員,一年有3500元收入,全家實現了穩定脫貧。「收入提高了,村子也越來越漂亮,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,感謝黨的好政策!」益西江措笑得咧開了嘴。
益西江措所說的藏東珍寶酒業,是政府扶持的一家紅酒龍頭企業。經營企業的是鹽井納西民族鄉本地的一對80后兄妹,哥哥洛松次仁在2009年將自家的葡萄酒小作坊擴大、設立公司,2014年在政府政策吸引下,從西藏大學畢業的妹妹東子曲措也回到家鄉創業。如今,公司已流轉土地500畝建立葡萄種植基地,並通過「企業+協會+基地+農戶」模式帶動當地群眾種植釀酒葡萄2500畝,公司年產值達3000餘萬元,每年解決農牧民臨時就業700餘人。
「小時候的夢想是走出大山,現在政策好了,我想留在大山發展『甜蜜產業』!」已是公司副總經理的東子曲措笑著說,「媽媽過去從瀾滄江邊背鹽水上來製鹽,很辛苦。以前,這裏的鹽能走出大山,現在,我要讓我們的紅酒走出大山,帶領鄉親們致富,為家鄉帶來更甜蜜的生活!」
鹽井納西民族鄉黨委書記張斌介紹,近年來,芒康縣引進、培育多家葡萄酒企業,通過企業和種植協會帶領種植戶不斷擴大葡萄種植規模、提高經濟效益,葡萄種植和紅酒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。2019年,全縣葡萄種植規模1.17萬畝,年產量達7200餘噸,葡萄加工產值達7000餘萬元。截至目前,共帶動種植戶1459戶9720人增收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3戶1039人,人均創收達6018元。
記者手記
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
芒康縣南部三鄉發展葡萄種植、紅酒釀造等「甜蜜產業」,既吸引了有志青年返鄉創業,也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。
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。一個好的產業,既能讓企業看到發展前景,也能解決當地就業、幫助村民致富。在採訪中,我們了解到,當地政府為確保群眾利益,葡萄掛果前三年還對種植戶進行補貼,村民發展葡萄產業積極性很高;同時,在政府積極扶持下,當地紅酒龍頭企業的品牌已打響,產品銷往成都、北京等地。期待「甜蜜產業」能為當地群眾帶來更多甜蜜。
本報記者 李昌禹
【編輯:蘇亦瑜】
August 16, 2020 at 10:46AM
https://ift.tt/34gZPt9
「甜蜜產業」帶來甜蜜日子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https://ift.tt/37Fimi7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