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aturday, July 11, 2020

外媒:西方沒看懂中國的產業政策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takmaulaha.blogspot.com

原標題:外媒:西方沒看懂中國的產業政策

隨著新冠肺炎蔓延到歐洲和美國,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爭先恐後地搶奪醫療用品——口罩、呼吸機、防護服。更多的時候,他們不得不求助於中國。

危機爆發時,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關鍵產品供應國,占歐美個人防護用品進口總量的一半。根據《紐約時報》最近的報導,「中國早就為未來幾年主導防護和醫療用品市場奠定了基礎」。

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7月9日文章

原題:把中國視為經濟威脅——西方應停止批評中國的產業政策

中國最初轉向全球市場時,擁有幾乎用之不竭的低廉勞動力供應的優勢。但現在大家都知道了,中國的製造業實力並非不受約束的市場力量的結果。

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,希望增加國內生產商在全球醫療用品中的份額。《紐約時報》的報導詳細解釋了政府如何向工廠提供廉價土地、提供補貼貸款、指示國有企業生產關鍵材料,以及要求醫院和企業使用本土產品來推動國內供應鏈發展。

西方媒體現在充斥著有關中國「試圖主導全球工業機器關鍵部件」的報導。其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作用的描述,越來越讓人聯想到帝國侵略而不是「軟商業」。

中美之間的戰略和地緣政治緊張關係確實存在。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不斷增長,而美國領導人不願承認世界有必要多極化的現實。但是,我們不應該讓經濟被地緣政治所綁架,或者更糟糕的是,強化和誇大戰略競爭。

首先,我們必須認識到,混合型、國家驅動的經濟模式一直是中國經濟成功的根源。如果說中國經濟奇迹的一半反映了其在上世紀70年代末之後轉向市場經濟,那麼另一半則是政府採取積極政策保護舊的經濟結構(如國有企業),同時通過一系列產業政策發展新產業的結果。

當然,中國人民是主要受益者,他們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減貧進程。但中國的這些成果並不是以犧牲世界其他地區的利益為代價的。今天引起其他國家不滿的增長政策,也是中國成為西方出口商和投資者如此巨大市場的原因。

但是,中國的產業政策,比如用於醫療用品領域的政策,對其他地方的競爭者是否不公平?

我們不應貿然作此判斷。推行產業政策的標準理由是,國家有必要支持產生溢出效應、技術外部性和其他廣泛社會效益的新產業。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認為,國家並不擅長識別哪些行業值得支持,而國內消費者和納稅人承擔了(一國產業政策失誤的)大部分成本。換句話說,如果中國的產業政策被誤導,那麼因此受損的是中國自己的經濟。

按照同樣的邏輯,如果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瞄準了社會效益超過私人效益的活動,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益,那麼外國人沒有理由抱怨。這正是經濟學家所說的「修復市場失靈」的典型案例。

當所討論的外部性是全球性問題時,如氣候變化問題,這一點尤其正確。中國對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的補貼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——這為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了巨大好處。

很少有人指責中國生產者抬高價格。更多的時候,抱怨是相反的,中國企業被批評拉低價格。這樣的指責可能更適用於美國和歐洲公司,它們經常是高科技市場的主導者。

歐美對產業政策的新推動,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中國「威脅」的擔憂。但從經濟的角度看,這個焦點放錯了。需求和補救措施應放在自己的國內領域。目標應該是在國內建立更具生產力、包容性的經濟——而不是簡單地要超過中國或破壞中國的經濟進步。

作者為哈佛大學約翰·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達尼·羅德里克

陳俊安 譯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July 11, 2020 at 01:26PM
https://ift.tt/302tB0C

外媒:西方沒看懂中國的產業政策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https://ift.tt/37Fimi7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